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以江苏“启东事件”为例
教学实施方案
项目负责人:朱秦
项目组成员: 钱红 蒋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以江苏南通启东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例,通过直观的案例分析,使学员掌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现场处置应遵循的原则;明确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初步具备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基本能力。课程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任务为驱动,注重教师引导和学员主体的参与度,要求学员积极参与讨论,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团队及分工
负责人:朱秦,具体负责项目开发的统筹协调、调研安排、任务分配和教学组织。
成 员:钱红、蒋健,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方案、调研,完成教学。
三、教学组织与安排
(一)课程导入(30分钟)
1.基本概念阐释
包括群体性事件含义、特征等。
2.介绍案例
2012年7月28日,日本王子制纸业公司在华工厂,被江苏南通市获得批准工厂的污水排口设在江苏启东。如果排海管道建成,每天向启东沿海排放15万吨化工污水,民众担心将对吕四渔港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广大渔民也将丢掉饭碗,经济损失和环境灾难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心头。为此,启东市民对排海管道项目建设强烈反对,并自发向启东市人民政府请愿,部分群众围观、起哄,现场秩序几度出现混乱。少数人借机袭击维持现场秩序的公安民警,造成多名警察受伤,多辆车辆被掀翻砸坏,并冲击市政府办公楼打、砸、抢办公设备等。当天上午,启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男男宣布,经南通市政府研究决定,取消拟在启东建设的日本王子纸业排污入海工程,部分抗议群众开始撤离。中午,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授权发布: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至此,事件告终。
3.教学安排与规则
(二)小组讨论(60分钟)
讨论题:
1. 你认为启东事件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在“启东事件”的处置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4. 为何“启东事件”能和平解决?“启东做法”能否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被复制?
分组进行,组长负责。每组围绕讨论的问题开展研讨。每位学员积极参与,小组意见写在大白纸上。
课间休息20分钟
(三)交流分享(60分钟)
各组发言人阐述小组观点,学员相互点评、补充,讲、评结合。
(四)教师点评(30分钟)
1. 对整个教学过程、学员表现点评
2. 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观点与思路。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以江苏“启东事件”为例
教学提纲
项目负责人:朱秦
项目组成员: 钱红 蒋健
一、群体性事件概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年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称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因环境矛盾而引发,由部分民众参与并以集体上访、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围堵工厂等方式,对企业和政府造成影响,达到维护自己因环境问题而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规模性、可预见性、反复性和危害性的群体行为。环境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近年来较多发生的一种群体性事件。它具有复杂性、起因的合理性、层次的多元性、有组织性、违法性等特点。
自2012年以来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目标指向明确,直指地方政府;二是参与主体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弱势群体;三是对抗性、暴力性明显增强;四是涉及民众健康,容易形成共识,动员速度快;五是事前预防型事件(事前预防型指项目尚未建成,公众基于预期利益受损而聚集抗议)较多,事后救济型事件较少。
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江苏启东事件案例分析
当前,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引发的集体维权事件在我国群体性事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是我国早期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必然后果。结合江苏启东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预防与准备
预防的本质在于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引起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机制。政府要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在决策中体现民众的诉求,杜绝一意孤行。这就要在保证诉求渠道畅通的同时,要保证诉求的有效性。
二是建立健全思想引导的教育机制。包括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进行法制教育等。
三是建立健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责任机制。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排查调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
四是建立群体性事件预案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监测与预警
根据某些社会征兆,及时提出群体性事件可能发生的预测,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应急的对策,这是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群体性事件信息监测系统。政府应当建立群体性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的信息,及时掌握相关人员的动态。并完善群体性事件信访工作机制,做好群众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听取民意,并引导群众依法上访。
二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三)应对处置
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置,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是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一是准确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群体事件,处置的方式手段不一样。
二是及时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要坚持“现场第一”原则,迅速控制事态。应对危机的反应要及时,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作出反应;领导和相关人员不要回避,应及时到位,积极疏导,与群众对话,了解群众有什么诉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工作,讲清政策。如果现场出现了暴力,就要果断制止。要坚持“依法处置”原则,整个事件处置必须严格依法,处理好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做到既要依法处理和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制权威,又要准确运用法律,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三是注重媒体报道和舆论引导。政府要发挥媒体的正面作用,正视问题、开诚布公,及时占领舆论的最高点,充分利用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布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时辟谣,把流言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四)总结反思与善后
群体性事件平息后,要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要注重总结反思,避免隐患再次出现。为此,一要做好总结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二要完善问责纠错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岗位责任意识,避免实际工作中因某些干部玩忽职守、官僚主义、行政腐败、制度漏洞等原因,使群体事件发生和灾害影响扩大。三要做好相关善后工作,避免事件再次发生。